9月4日,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烧脑电影《信条》(Tenet)上映了。空间逆向,时间倒流,这一回诺兰在电影中布局的一众梗你发现了没?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 “Tenet”正着读与反着读完全一样的对称回文结构(palindrome),与影片中的主角名字、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架构完美贴合,暗示了现在和未来两个独立的世界中,互为镜像的时空逆转玄机。与之类似的常见回文单词有 deified, civic, madam, minim, level 等。
回文结构可谓是玩时空逆转的不二法宝,例如美国科幻电影《降临》(Arrival)里面女主给自己的女儿起的名字叫 Hannah 。与之类似的常见回文英文名还有:Ada, Anna, Bob, Elle, Eve 等。
说到回文,不得不提相同字母异序词(anagram),它将原有的单词或句子的字母组合彻底打乱重新排列,造就出全新的单词或句子。例如 god/dog, live/evil 属于浅层次的原意相悖,而以下两个出自《哈利·波特》中的名字,针对人物身份和剧情走向,则包含了更为深层次的充满智慧内涵的隐喻或暗示:
- 霍格华兹(Hogwarts → Ghost War)
- 西弗勒斯·斯内普(Severus Snape → Perseus Evans)
本以为 Snape 本身的寓意已足够深刻,但事实上它不仅仅只和 snake 和 serpent 有关,在人名重组后,其中 Perseus 是希腊神话中的一英雄名,而 Evans 则是哈利·波特的妈妈 Lily Porter 的原有姓氏。
纵览古今中外,回文因其特有的回环玄机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它背后所代表的是惊艳的美感和强烈的回环。
宋代诗人李禹用一首通体回文诗《两相思》实现了双重感人肺腑的咏叹,顺着读是思妻诗,倒着读却是思夫诗。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记梦》中的那句“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将被贬黄州后的豁达和乐观展露得淋漓尽致。而在现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all for one and one for all)的哲理已然深入人心。
放在英文中,回文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句子就是:
-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拿破仑第一次战败被流放)
- No X in Nixon. (尼克松竞选总统口号)
相传“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是拿破仑被流放到地中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时说的一句话的英文转译。从左到右读,再从右到左读,你就会发现这个句子是镜像的,处于一个完全对称的状态。这句话的本意为:在我看到厄尔巴岛之前,我无所不能/所向披靡/所向无敌。
Napoleon Exiled to Elba
要想把这句英文回文翻译成同时实现“信达雅”的中文回文比登天还难,一起先来看看这个句子的几个译本:
- 不到俄岛我不倒。(许渊冲)
- 落败孤岛孤败落。(马红军)
- 我在看到厄尔巴之前曾是强有力的。(钱歌川)
上述三个译本,你最喜欢哪一个?
如果说钱歌川的译本缺失了句子本身结构的趣味,马红军的译本则以贴切的形式实现了回文的严谨,可谓神来之笔。另外,“孤”也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的自称。
从形式上看,许渊冲的译文没有实现严谨的中文回文。但从情感角度来看,许的“不到俄岛我不倒”明显比“落败孤岛孤败落”少了些许悲壮和落寞意味,反而更多了拿破仑作为一代枭雄誓将卷土重来的骁悍和追求“不以一时论成败”的不认命。
要知道,在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之前拿破仑一直拒绝投降,巴黎被攻陷后他被逼退位,然而在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后不到一年,拿破仑就带领着军队杀回法国,然后在滑铁卢战役战败再次被逼退位,并被流放到更为遥远的被称为“天狱”的圣赫勒拿岛(Saint Helena)直至去世。
拿破仑的一生充满了无可撼动的自信、决心和不服输的力量,“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虽然只是个文字游戏,但极具震撼地展示了一代枭雄面对成与败的既怅然愤慨又自负满怀的别样一面。
说完拿破仑,再来说说尼克松。“No X in Nixon”这句话是1960年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和肯尼迪(John F. Kennedy)竞选第35任美国总统时,尼克松的支持者为其竞选倾力打造的助战口号。
这个霸气的助战口号的对称轴就在“n”和“N”之间的空格,从回文格式上看,它让人第一眼就记忆深刻,但它的精妙之处不止如此。
X 代表着未知和无数种可能,“No X in Nixon”可以理解为”在尼克松的词典里面没有‘未知’的事情”或者说“尼克松脑中没有未知数”。其内涵即尼克松通晓入主白宫后如何管理一个国家,没有尼克松解决不了的难题或危机。
1952年至1960年期间,尼克松已在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麾下当了八年的副总统。而43岁的肯尼迪作为一个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只是一个民主党新人,从他父亲手上继承了一笔巨额遗产。这句口号很自然地将尼克松经验老道的优势充分展现,并以此轻蔑地讥讽肯尼迪的中看不中用和执政经验不足。
然而,196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第一次采用电视辩论(televised presidential debate)的形式,而非以往的广播辩论。在聚光灯的强光照射下,出身名门名校的肯尼迪因形象更佳更为上镜(telegenic),黝黑的肤色在镜头前更显活力。
而尼克松因膝盖受伤尚未完全康复,脸色苍白,再加上紧张直冒冷汗(sweated profusely),也来不及找化妆师补妆帮其掩盖脸上的胡须茬(five o'clock shadow),展现给外人的状态极其不佳。
结果不言而喻,电视机前的多数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被家世显赫、哈佛毕业、形象英俊、风度迷人的肯尼迪俘获,最终肯尼迪以微弱多数击败尼克松, No X in Nixon 的口号也由此成为笑谈。
好在尼克松并未气馁,于1968年卷土重来再次参加总统竞选。类似回文那般, No X in Nixon 的口号在这次选举中再次被搬了出来,但胜似回文的是,这次尼克松没有重蹈覆辙,而是逆袭成功,当选美国第37任总统。
回文可以正着念倒着读,可在现实生活中,人生无法同电影《信条》那样逆转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尼克松那样即使是同样的口号,同样的目标,也要尝试多走几遍,即便不能百分百实现梦想,至少也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