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
Imaginative Contemplation
“神思”是中国古代文论和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主要指一种超越物理时空限制、自由驰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艺术创作和审美过程中的精神运作方式。以下从不同角度解析这一概念:
1. 理论渊源与发展
- 
哲学基础:源于道家“虚静”“坐忘”和《周易》“言不尽意”的思想,强调心灵超越形骸的束缚。
 - 
刘勰的体系化: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首次系统阐述,将其定义为“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想象活动,认为这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2. “神思”的核心特征
- 
超越性:突破时空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杜甫写“窗含西岭千秋雪”即是神思的体现。
 - 
虚静状态:需“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类似庄子“心斋”,达到空明心境才能激发灵感。
 - 
意象生成:将情感与物象融合(“神与物游”),如中国画中的“留白”正是神思的视觉化表达。
 
3. 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概念 | 侧重 | 与神思的关联 | 
|---|---|---|
| 灵感 | 瞬间顿悟 | 神思包含灵感但更强调持续的精神活动 | 
| 想象 | 西方心理学认知过程 | 神思具有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底色 | 
| 禅悟 | 宗教性的直觉 | 神思更侧重艺术创造而非宗教解脱 | 
4. 实践体现
- 
文学:李白“霓为衣兮风为马”的瑰丽想象
 - 
绘画:八大山人笔下“白眼向天”的鱼鸟,实为画家精神的外化
 - 
书法:王羲之写《兰亭序》时“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忘我状态
 
5. 现代启示
- 
创造性思维:与当代“发散性思维”理论相通,但更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交融。
 - 
心理机制:类似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激活过程,但中国理论更注重主观能动性。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神思非徒想象,乃心与物共游于虚境之谓。”这种思维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与西方摹仿理论形成鲜明对比。理解“神思”,是把握中国美学精髓的关键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