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田间小站

SAT GRE
Malaise 是本周《经济学人》(2025年7月5日刊)标题为“Trumponomics 2.0 will erode the foundations of America’s prosperity”一文中出现的一个单词:
The BBB’s neglect of the long term is part of a wider malaise.
(The BBB 指的是2025年在众议院通过并得到特朗普支持的“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法案,全称“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又称“Big Beautiful Bill”)
从词源上来看, malaise 一词源自古法语 malaise (本义指“不适”,引申指“困难、苦难、艰难”),最早于14世纪进入英语,主要也是用作名词表示“莫名的不适、不快、不安、不满等”以及“心神不宁、萎靡虚弱”,常作正式用语使用,侧重指一种不明确或者说难以名状的虚弱感或不健康感,通常标示着或伴随着疾病的发作。比如:
- 她主诉自己情绪低落、疲劳且身体不适。
She complained of depression, fatigue and malaise.
从莫名的身体不安拓展到莫名的社会不安, malaise 进而引申指对社会的“模糊的不安、不满或无奈意识”,常作正式用语使用,也就是社会弊端、经济困顿、道德沦丧等使人们产生的一种“不对劲”的感觉,而人们又无力改变现状。比如:
- 这部令人信服的纪录片探讨了内城区的社会不满情绪。
The cogent documentary explored the social malaise in the inner cities.
反过来, malaise 还被用来表示使人们产生模糊不安意识的原因,即社会、制度、群体等的“痼疾”或者说广泛存在的“难以捉摸的问题、难以名状的问题”,也是常作正式用语使用。比如:
- 夸夸其谈和花言巧语并不能治愈南非经济的沉疴痼疾。
Hot air and rhetoric won't cure South Africa's chronic economic malaise.
那么回到上面《经济学人》的句子,其句意也就是说:“大而美”法案缺乏长远考量,体现着更深层次的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