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
Sheji (Gods of the Earth and the Five Grains)
国学中的“社稷”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既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深层信仰。其内涵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深入剖析:
一、字源本义:土地与谷神的合祀
-
“社”(土神)
-
甲骨文作“示”旁加“土”,象祭台矗立大地之形,《说文》:“社,地主也”
-
祭祀对象:后土(共工氏之子句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
-
“稷”(谷神)
-
周人始祖弃(后稷)被神化为五谷之神,《诗经·生民》载其“诞降嘉种”
-
稷字从“禾”从“畟”,反映农耕崇拜
-
-
合称逻辑
《白虎通义·社稷》:“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二者构成生存基础,故“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
二、礼制架构:国家祭祀的双轴系统
(一)祭祀等级
层级 | 社稷形制 | 典籍依据 |
---|---|---|
天子 | 五色土坛(象征九州) | 《周礼·春官》“封人掌设王之社壝” |
诸侯 | 单色土坛(依封地方位) | 《礼记·王制》“诸侯祭社稷” |
庶民 | 里社(“置社”制度)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
(二)仪式时空
-
时间:春秋二仲月(春祈秋报)
-
空间:“左祖右社”(《周礼·考工记》),社稷坛与太庙对称于王宫两侧
-
祭品:太牢(天子)、少牢(诸侯),体现“血食”传统
三、政治象征:政权合法性的神圣符号
-
“江山社稷”话语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成为国家代称
-
北京社稷坛(今中山公园)五色土象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
亡国仪式
-
商周鼎革时,武王“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之虎皮,示天下不复用兵”(《史记·周本纪》),后演变为“迁社稷”礼
-
《穀梁传·哀公四年》:“亡国之社以为庙屏”,示警戒
-
四、哲学延伸:农耕文明的价值投射
-
《管子》的“地政”思想
“地者政之本也”(《乘马》),将土地伦理纳入治国方略 -
董仲舒的天人对应
《春秋繁露》以社稷为“地祇”,与“天”共同构成“王道通三”体系 -
张载“民胞物与”说
从社稷崇拜发展出“天地之塞吾其体”的生态伦理(《西铭》)
五、现代遗存:文化基因的当代转化
-
建筑遗产
-
北京社稷坛“五行五色”空间哲学
-
地方社稷坛遗存(如山西解州社稷庙)
-
-
民俗演变
-
南方“社日”祭祀(广西壮族“春社宴”)
-
日本“稻荷神社”对中国稷神信仰的转化
-
-
政治话语
“守土有责”“粮食安全”等现代表述中的传统意识残留
核心要义总结
-
神圣性:超越单纯农业生产,上升为“国之大神”(《礼记·祭法》)
-
一体性:“社稷”不可拆分,如同“国家”是领土与人民的统一体
-
延续性:从殷商“亳社”到明清社稷坛,形成3000年连续祭祀传统
“社稷”概念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以农立国”的治理智慧,其将土地伦理、祖先崇拜与政治合法性熔铸一体的模式,在世界文明中独具特色。理解“社稷”,实为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提供了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