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经济学人》封面用 sticky 谈当前通货膨胀困境

相见恨晚的英语公众号:田间小站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田间小站

本周《经济学人》封面用这个词谈当前通货膨胀难题

Sticky 是本周《经济学人》(2023年6月24日刊)封面标题(除欧洲版外)中出现的一个单词:

The trouble with sticky inflation

该封面标题末尾的 inflation 是个常见的经济学术语很好理解,指的是新闻里经常可以碰到的“通货膨胀”,但加在该词前面的 sticky 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其实说到这个单词,对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有所关注相关词汇表达的小伙伴,可能会很快想起包粽子用的糯米除了常用 glutinous rice 表示外,也可以说成 sticky rice 。

这是因为 sticky 最早于1688年由动词 stick (粘贴)+形容词后缀 -y 构成后,本义即用来表示“黏的、黏性的、黏糊糊的”或“有背胶的、一面带黏胶的”,比如粘牙的太妃糖(sticky toffee)、涂有背胶的标签(a sticky label)、泥泞的道路(sticky road)。而糯米正是一种黏性大的稻米。

手剥粽子之后,手指会感觉黏糊糊的,虽不太舒服,但碰上什么东西却可以顺手黏着一起带走。因而英语里也用 have sticky fingers 形容某个人有顺手牵羊的毛病。

在当下梅雨时节,除了吃粽子会让人手黏糊糊外,闷热的天气也会让人身上黏糊糊的,这也可以用 sticky 形容天气、气候等“闷热的、湿热的”以及皮肤、人等“汗津津的”。

黏糊糊的手指除了让人感觉不得劲外,处理起来也较为费劲,往往需要多洗几遍手。由此在口语中 sticky 也被用来表示困难、处境等“棘手的、麻烦的、难对付的”,比如本周《经济学人》中 Briefing 版块第二篇文章的小标题写道:

sticky predicament
棘手的困境

那么回到上面说的《经济学人》封面标题,莫非说的是“棘手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麻烦”吗?

事实并非如此,这里的 sticky 用的就是其本义“黏性的”,由其组成的 sticky inflation 是个专业术语指“黏性通胀”。与之相关的还有黏性价格(sticky prices or price stickiness)。也就是说封面标题说的是:黏性通胀的麻烦。

类似于运动物体的惯性(inertia)那般,受到随机扰动的冲击之后,通货膨胀偏离不会立刻恢复到均衡,而是持续一段时间,继而造成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举措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立刻产生效果。

这个时候央行行长们就比较头疼了,正如本周《经济学人》的“This week’s covers”一文中的一句话所说:

If they crush inflation, as their mandates require, they will probably cause a recession. If they don’t, they could allow prices to run away.

继续加息压制通货膨胀吧,很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置之不理的话,价格又可能失控,致使通货膨胀加剧。这真是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dilemma)。

当然,即便进退两难,也得正面积极应对,从绝境中找到一丝生机。并且所谓“危机”,不单单只有“危险”,也包含“机遇”。所以美国励志作家拉尔夫·马斯顿(Ralph Marston)才会劝告说:

Welcome those big, sticky, complicated problems. In them are your most powerful opportu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