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经济学人》封面用 bonanza 谈蓝领的黄金时代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田间小站

本周《经济学人》封面用这个词谈蓝领的黄金时代

Bonanza ([bəˈnænzə])是本周《经济学人》(2023年12月2日刊)封面标题中出现的一个单词:

Blue-collar bonanza: Why conventional wisdom on inequality is wrong

它也是一个在《经济学人》中出现频次比较高的单词。该词与常见单词 bonus (奖金、红利;分红;额外的好处)同源,都源于拉丁语 bonus (好的)。

其中 bonanza 最早于1844年由美洲西班牙语 bonanza (原指“海上风调雨顺;繁荣昌盛”,后指“富矿脉”)在美国西部进入英语,最初也是用在地质领域表示“富矿脉、大矿囊”,尤指富含金、银、石油等的异常巨大的矿脉。

要说起美国西部的富矿脉,大家最为熟知的莫过于美国西进运动中的“加利福尼亚淘金潮(California Gold Rush)”。

这是一个自1848年1月24日开始的淘金潮,刚开始主要是当地人在淘金。但在次年,随着消息的传开,成千上万的淘金者们从美国其他地方乃至海外各地涌入加尼福尼亚,最终大约有30万人之众。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许多淘金者是一边唱着红极一时的流行歌《哦,苏珊娜》(Oh! Susanna)一边直奔加利福尼亚的。打开音乐软件一听,就会发现许冠杰的经典粤语歌《有酒今朝醉》以及蜜雪冰城的品牌宣传曲“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都改编自这首歌。

在淘金者中,时不时会有幸运儿因发现富金矿脉后一夜暴富。于是人们便将他们碰上的这种好运也称为 bonanza ,并将这些幸运儿称为 bonanza king 。

再后来到了1896年,人们在加拿大西北部育空地区的克朗代克(Klondike)地区的一条原名 Rabbit Creek 的小溪中发现了富金矿脉,又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淘金潮,被称为“克朗代克淘金潮(Klondike Gold Rush)”,亦称作“最后一次淘金潮(the Last Great Gold Rush)”。

淘金者们为了纪念在小溪及其周围发现的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黄金,便将 Rabbit Creek 更名为了 Bonanza Creek 。

于是随着 bonanza 一词不断在淘金潮时期的新闻媒体上出现,该词也逐渐从一个地质学专业名词发展成了一个路人皆知的常见单词,并引申喻指“发财机遇、财运、鸿运、财源”以及“繁荣、兴盛”,也就是一种财富、好运或利润突然大量增加的情况,或者任何能够带来巨大财富、收入或回报的东西,比如:

  • 萧条的经济导致我们的产品销量停滞不前。期望中的旺销并没有发生。
    The sluggish economy caused our sales to plateau. The expected sales bonanza hadn't materialised.

进而 bonanza 也可以用来表示“极大的数量”,侧重指大量令人向往或愉快的东西,比如:

  • 大量的特级鲜果
    bonanza of fancy fresh fruits

用作形容词时, bonanza 相应表示“极为兴旺或多产的、获利丰厚的”,一般仅用在名词前,比如:

  • 美国铁路业兴旺发达的一年
    bonanza year for American railroading

再回到上面《经济学人》的封面标题,其也就是说“蓝领兴盛:为什么关于不平等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

其实这个问题,不只是封面文章中所说的发达国家(the rich world)这样,我们国内亦是如此,快递员、月嫂、技术工人等的动辄过万的收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白领和蓝领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在减少,甚至不少地方出现倒挂。所以有人说这是一个“白领萧条,蓝领兴盛”的时代。在社交媒体上,更不乏“月薪三千招不到一个农民工,但可以招到一个大学生”之类的网友揶揄。

说到这里,不要立即产生什么读书无用的想法。正如封面文章末尾所说,蓝领的这个黄金时代还处于初期,也可能很脆弱(vulnerable),一旦经济衰退,对蓝领的需求就会下降,而在经济低迷时期,收入最低的人往往会遭受最大的痛苦:

In a downturn the least paid tend to suffer most.

归根结底,不论是蓝领还是白领,也不论时代黄金与否,都应做到小站之前引用过的美国著名励志演说家博恩·崔西(Brian Tracy)的下面这句名言所说的那样:

Whatever job you take on, make yourself valuable, then indispens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