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田间小站
Wilt 是本周《经济学人》(2025年11月1日)如下标题中出现的一个单词:
As new jobs in finance dry up, New York City’s fiscal model is wilting
从词源上来看, wilt 一词可能源自于中古荷兰语,先后经中古英语 welken (枯萎)和英语 welk (枯萎)变体而来,最早出现于1691年前后。
其本义也是指“(使)枯萎、凋谢、蔫”,侧重指植物、叶子或花朵等因过热、失水或病害而失去新鲜度或紧实度,变得柔软下垂。比如:
- 花朵在酷热难耐的高温下枯萎了。
The flowers wilted under sweltering heat.
从“植物枯萎变蔫”这个概念出发, wilt 便被用在口语等非正式用语中引申指人“发蔫、消沉、变得萎靡不振、变得无精打采、变得又累又乏”以及“畏缩、失去自信”。比如:
- 她仅仅一个不赞成的眼神就足以让一个男人蔫儿了。
A single disapproving glance from her could wilt a man. - 连续工作十六个小时后,疲于应对的首席执行官瘫倒在扶手椅上。
After working for sixteen hours straight, the overstretched CEO wilted into the armchair.
进而 wilt 还被用来拓展喻指衣服等“变得软垂而不挺括”以及经济等“萎缩”,就像是蔫儿了的植物那般。比如:
- 一个软塌塌的帽子
a wilting hat
那么回到上面《经济学人》的标题,它的意思也就是说:随着金融业新岗位逐渐枯竭,纽约市的财政模式正在萎缩。
值得注意的是,在《圣经》或英文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的 thou wilt 这一表达则与单词 wilt 无关,而是 you will 的第二人称单数古体写法,通常在同一个人谈话时使用。比如:
Grant, if thou wilt, thou art beloved of many
承认,随你便,许多人对你钟情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0首(Sonnet 10 by William Shakespe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