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田间小站

考研 IELTS TOEFL TEM8 GRE
Swamp 是本周《经济学人》(2025年5月17日刊)封面标题中出现的一个单词:
Crypto meets the swamp: Why it won’t end well
从拼写上来看, swamp 是一个与小站(微信公众号:田间小站)推送过的 tramp 和 revamp 有着相同结尾的单词,三者可以一并联想记忆。
从词源上来看, swamp 一词词源不详,起初即用作名词表示“沼泽、沼泽地”,侧重指以木本植被为主、部分或间歇性被水覆盖且难以通行的低洼湿地,通常出现在淡水流动缓慢或静止的地区。比如:
经常在沼泽中跋涉(wade in a swamp)的小伙伴都知道误入沼泽深处的危险。它就像流沙(quicksand)一样,让人越陷越深,进退两难。于是 swamp 便被用来喻指“进退两难的困境”。比如:
- 寸步难行的财政困境
a muddy financial swamp
从“陷入沼泽之中完全淹没”的概念出发,等到了1772年后, swamp 开始用作动词表示“淹没、浸没”,常意味着用大量的水覆盖某个地方或物体。比如:
由此 swamp 进而引申指“使……应接不暇、使……疲于应对、使……不堪承受、使……人满为患”,常用搭配 swamp sb/sth (with sth) 和被动语态表示用过量的东西压倒某人或某个事物,使之不堪重负,就像被大量的水淹没了那般。比如:
- 那个新手这会儿忙得不可开交。
The novice is swamped with work at the moment.
那么回到上面《经济学人》的封面标题,它的意思也就是说:“加密货币遭遇沼泽:为什么它不会善终”。
那么加密货币遭遇了什么沼泽呢?是前面提到的引申义“进退两难的困境”吗?
其实翻开本期社论(Leaders)栏目,首篇文章的标题“Crypto has become the ultimate swamp asset(加密货币已成为终极沼泽资产)”就会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这里所说的“沼泽资产(swamp asset)”是一个批判性表述,用来描述那些看似高科技或金融创新,但实际上却成为权力寻租(rent-seeking)、监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和灰色交易(gray transactions)温床的资产。
回望加密货币诞生之初,不免深感讽刺。当比特币于2009年问世时,使用者们寄希望于区块链技术来改革金融,并保护个人免受资产掠夺和通货膨胀之苦。
然而发展到现在,加密货币不仅助长了欺诈(fraud)、洗钱(money-laundering)和其他大规模的金融犯罪(other flavours of financial crime on a gargantuan scale),还随着特朗普的上台与美国政府的行政部门建立起一种肮脏的关系(a grubby relationship)。
显然,背离了初衷和使命的加密货币不会善终(won’t end well)。